中秋已过,天气转凉。来凤县绿水乡周家湾村二组村民田明飞种的生姜依然绿意葱茏。
正是姜生长的好时候,每天都有城里的客商来采购仔姜。从地里刨出一蔸姜来,剔去枝叶,抠掉泥土,用秤一称整整1公斤。“刚好6块钱。”田明飞眉飞色舞地告诉记者:“每亩地种5000蔸,保守估算收入也可以达到3万元,3亩姜可收入10万元。”
和田明飞一样,五组的张华也从“月半”节就开始卖仔姜了,目前已经收入1万多元。
“夏季过后,生姜需求较平时有所增加,但今年雨水多,影响了山东产区产量和质量,来凤姜的价格一定会比去年好。”张华说。周家湾是来凤凤头姜的主产区,1998年,山东生姜产量下降,来凤的姜每公斤卖到10多元。今年,他们又尝到了这样的甜头。
“去年这个时候,每公斤鲜姜的价格在2到3元。今年价格虽然上涨了不少,但大伙儿还是舍不得急于出售。”待价而沽,每个人都想让姜多长一点。
绿水乡是“凤头姜”的主产地。多年来,因凤头姜脆嫩多汁,其主要产品“凤头糟姜”作为来凤土家特色风味的绿色食品,市场销售较好,成为来凤绿水姜农致富增收主要渠道。
由于凤头生姜种植水平较低,生姜产量有大年小年的区分,对生姜的经济效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,直接影响了姜农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。近两年,乡、村两级引导群众转变观念,利用果园空隙地用大棚种植生姜,不仅姜嫩价高,连水果也较往年甜美,尝到甜头的姜农在果园大面积实施“果-姜”立体套种。
用大棚种姜,周期短,见效快,3个多月后就可以卖仔姜,能保证新姜在端午节前上市。嫩姜上市每公斤可卖到12元,亩均收入可达6000元以上。新姜卖完后,还可以利用大棚种反季节蔬菜,进一步提高土地的使用率,效益可观。
此外,乡里还根据县里的产业发展政策,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,一方面筹建120亩大棚生姜进行科技示范,引导姜农“种早姜、早卖姜”,促进姜农增收;一方面捆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,改善凤头姜生产重点村的农田水利设施,提高姜农的生产积极性。
目前,该乡建立凤头姜种植示范基地900亩,规范凤头姜种植面积9000亩,有力地推动了凤头姜产业的发展。
周家湾村生姜提早上市,还得益于该县科技部门和来凤县凤头食品有限公司推广的“三深两覆盖”技术。即通过深耕、深种、深覆土和地膜、稻草覆盖,解决低温对凤头生姜的种植影响。这种新的种植技术不仅能保证凤头生姜的品质、提高亩产量,还能让村民们种植的生姜提早上市。
目前,来凤县凤头食品有限公司在该县兴办了300多亩“三深两覆盖”示范基地,与该县6个乡镇15个生姜种植村的村民签订了3000多亩的凤头生姜种植合同,并以“公司+基地+农户+合作社”的模式,吸引了全县24180名农民入社,改变了以前农民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和小规模经营模式,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优化,进一步增强了农民抗市场风险的能力,让该县农民走上了一条合作共赢之路。
村党支部书记周南山告诉记者:“在基地标准化建设中,姜农采取‘半姜半稻’、‘稻菜轮作’、‘姜菜轮作’的土地耕作模式,解决土壤脱毒问题,使基地平均每亩田的生姜产量达到3000公斤以上,家家户户种出亩均收入过万元的好效益。”